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主管 晋城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
首页 >> 吃在晋城

【网络中国节·端午】一岁端阳 一粽飘香

2023年06月21日 12:50:00 来源:山西日报

片片粽叶包裹的不仅是佳节的仪式感,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岁端阳 一粽飘香

粽香唤醒的记忆

  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粽子,市场小喇叭里粽叶、红枣、江米、糯米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提醒着人们端午节的到来,也勾起我对儿时粽叶飘香岁月的深深记忆。

  吕梁山里的端午节称得上是一年当中的大节日。那时村里没有读书人,也搞不懂屈原投江一类的典故,只知道端午节里有两件重要的事是必须要办的:戴艾草、包粽子。过完四月初八,女人们陆续开始用纺车将棉花纺成一束一束的线,买来各种颜料,按金木水火土对应的颜色染色,然后分三五寸长辫到一起,端午节的清晨给孩子们戴到身上。细致的人家用这五色线绣成荷包,荷包里边是三月初三揪下的艾草,用以驱邪。没有荷包的,就在孩子衣角处缝进去一点,保孩子一年当中百病不生。及至后来长大,懂得了艾灸的功效,便再不认为那是迷信,反倒对这种原生态的养生文化现象愈加佩服。

  包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仪式感的大事。先得准备粽叶,县上产粽叶的地方就在青塘村周边,而全县几十万人要吃粽子,记忆中粽叶就是个稀缺资源。经济条件好的,花贵价钱买当年的新粽叶,包出来的粽子好看清香有滋味。一般人家就买上年秋天的旧粽叶,价钱当然便宜得多,颜色也不好看,吃起来更是无味。我家虽不富裕,但母亲在两件事情上特别坚持,一是孩子们过生日,一定得吃顿糕,没有麻油,吃不成油糕,就蒸枣糕吃;二是过大的节日,一定得按风俗的规矩,所谓“过日子不得不仔细(注:节俭),过节日不能不丰富。”因此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时期,无论如何母亲也要买上几斤新上市的粽叶。

  马莲原本是生长在沙漠中的植物,耐寒,生命力极其顽强,秋天割下来晾干后,是捆绑粽子最理想的材料。端午节前一两天,村里邻居到我家来拿马莲。拿不到马莲只能使用细线,不仅捆不牢靠,而且缺少了独特的马莲味。很小的时候,我家院子里就有一株水桶般粗的马莲,据说是父亲当年赶着牲口跑口外的时候带回来的,每年春天它总是第一个钻出地面,不需要浇水,也不需要施肥,直直往上长。白露时节,足足能长到1米左右的高度,在秋分前,选择一个好天气将其割下晾干打捆,然后悬挂在屋檐下单等来年端午节使用。接着便是淘米,一般需要提前两天就用凉水把米泡上,每隔几个小时换一次水。端午节前一天,吃完早饭,就得把粽叶煮好,把红枣洗干净,连同马莲等全部放到淘好的糯米旁边,准备停当后,包粽子正式开始。

  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叫“一把抓”,就是用3片粽叶编成小漏斗状,将红枣糯米依次放入后,一把收住口子捆好,这是简单的包法,也是现在市场上常能见得着的。母亲是村里包粽子的能手,我小的时候,常常跟上她去给别人家包粽子,她包的粽子有别于我见过的其他粽子,她说叫“耧耧角”,通常需要用四到五片粽叶,先用两片转出一个小圆锥状,然后放进一颗红枣,加一勺子糯米;再插上一片粽叶,转出一个大圆锥状,再加适量糯米;然后插一片粽叶,圆锥状扩大,放3颗红枣,撒半勺到一勺糯米后,插一片粽叶往右一旋转,将一根马莲咬在嘴里左右捆绑结实,一个像极了种谷子时使用的一种叫耧的农具的耧状粽子就完成了。我想,这应该是最具农耕文化意象的粽子了。母亲88岁的时候最后包过一次粽子,后来因为不能碰冷水的缘故便再也没有包过,我看了她几十年包粽子,但却怎么也没有学会。

  真正好吃的粽子,还是需要用铁锅柴火来煮。先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一个、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紧紧放在大铁锅里。为防粘锅,锅底要铺上废弃的粽叶,或者将高粱或谷子秆铺上一层。粽子不能放得太满,通常离锅口四五指宽,上面压一块洗干净的石板,然后将凉水沿着石板慢慢往进灌,直到水漫过石板一两指高。再拿一个盛满水的盆压在石板上。晚饭过后,将火点着,刚开始一两个小时绝对用小火,使粽子与水在“咕嘟咕嘟”中慢慢融合。大约两三个小时后,将火加旺,这个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锅中的水,将石板上盆中的水不停加入,使水始终保持在粽子的平面。大约两个小时后,再将火势恢复到开始的水平。其实这时粽子已经熟了,但还不好吃,需要再焖些时候,焖的时间越长越筋道。小时候守在锅边等不得吃,母亲便会从锅里先捞一个出来。

  端午节的凌晨,山村里弥漫着的都是粽子的清香,一家人蹲在地上,围拢在一起,品尝着节日里的美食,那温馨的场面真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啊!吃完了粽子,大人们忙着上地,孩子们便提着两三个粽子去上学,端午节送老师粽子是村里保持了几十年的好传统。老师们通常在课余时间又把这些粽子分给孩子们吃,好一份尊师重教、师生同乐的美好回忆!

  如今的粽子已然不再是端午节里的独享,早已演变成为一个产业,青塘村的粽子更是闻名遐迩的绿色产品。母亲过世后,每年端午前后,远在青塘村的外甥都要托人几次给我捎粽子。外甥得了母亲的真传,其粽子酷似记忆中的味道,吃着吃着总要想起儿时的端午节,想起母亲坐在老家的土窑洞里手把粽叶、口衔马莲给我们包粽子的情景。(薛毓文)

悠悠粽情

  每年端午来临,我和老伴儿都要提前买来绿绿的粽叶、白白的江米,自己动手包粽子,供奉在母亲的遗像前。23年来,这一举动从来没有改变过。

  这不,周一早晨,老伴儿便拉着我,从菜市场买来2捆宽大厚实、泛着淡绿色光泽的粽叶;从超市买来上等的江米、稷山红枣。回到家,她先把江米和红枣用清水浸泡起来。然后,用清水把粽叶洗干净,放入大锅里煮了1个多小时,等粽叶变柔软,关火、放凉、备用。江米和红枣浸泡3个多小时后,她微微一笑说:“可以开始包粽子了。”说完,便在客厅里摆开了“战场”。我不会包粽子,只能给她打打下手。

  看老伴儿包粽子,是一种超级享受。只见她左手拿起两片粽叶,稍微重叠一下,麻利地卷成漏斗状,右手迅速拿来一颗红枣,放在漏斗状底部,再抓一把江米,放到粽叶里的红枣上面,最上面塞进一颗红枣,用手指压实,把粽叶包紧,放在蓝色塑料盆里。我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用线绳将她包好的粽子捆绑结实。包了60多个红枣粽子后,她扭头对我说:“老娘在世时喜欢吃花生,咱就再包一些花生粽子吧。”我带着喜悠悠的口气说:“好啊,听你的。”于是,又包了40多个花生粽子。我真的特别佩服她的那一双手,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只是一瞬间,一个漂亮的三角形粽子就完成了。忙活了近4个小时,终于大功告成。可当她站起身来时,腰疼得挺不直了,双腿迈不开步了。我赶紧搬来一把高脚椅子,扶她坐下来,一边揉着她的腿,一边柔声说:“真是辛苦你了!”她笑了笑说:“辛苦啥,就是老不中用了。”我知道她的品性,这么多年以来,为了老人和家庭,就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从不会有半句怨言的。生活的实践,使我切身体会到:“万贯家财不是福,高官厚禄不是福,家有贤妻才是福!”看着勤劳朴实、贤惠善良的她,看着满盆子闪光发亮的翠绿色粽子,我觉着有一股感动的溪流涌进心底。这种感觉,非常美妙,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湿润了。

  母亲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饱尝了贫穷的煎熬、疾病的折磨和战争的苦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母亲新的生命,已近不惑之年的她,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情,走进了崭新的生活。母亲不识字,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明白事理、懂得感恩,有着一腔最真挚、最纯朴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怀,让母亲从心底深处对爱国诗人屈原格外敬重,每年端午都要包几个粽子,或蒸一碗黏米饭,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屈原的画像前,虔诚跪拜。

  在我的故乡,端午本来就是一个人人重视的节日。由于母亲去世在端午这天,从此,这个节日,在我们的心中,变得更加不同寻常、更加至关重要了。其实,我和女儿都不想让老伴儿辛苦,多次劝她,不要自己包粽子了,现在卖粽子的地方特别多,想买啥馅的都有。可她却恳切地说:“那可是不一样啊,自己包的粽子好不好,代表的都是一份孝心。”听她如此说,我和女儿也就无话可说了。绿绿粽叶裹吉祥,入骨相思情意长。每年供奉母亲的粽子撤下来,我都会装进塑料袋,单独放在冰箱里,自己留着吃。我感到,只要是吃着供奉母亲的粽子,就仿佛真切地拥有了母爱的温暖。真的,剥开碧绿色的叶子,看见洁白米团里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一种沁人心脾的、又香又甜的粽香味道,就会醉了我的心扉!

  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母亲啊,每逢端午,我的心湖都会泛起思念您的潮水!(王友明)

粽香氤氲的小村

  端午节前,回村里住了几天。每天清早太阳刚升起来,就听到街巷里有人在吆喝着卖粽子。其实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村里都有卖粽子的,只是端午节前这几天更为频繁。如今过端午,村里自己包粽子的人家少了,大多是提前预订现成的。

  我小时候,每年快到端午,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包粽子、蒸凉糕。通常,街坊邻居的大娘、婶子们会聚在一起包,无形中,包粽子时就格外精益求精。那会儿,就常有一个人来我们村里卖粽子。一年四季中,除了冬天,总能听到他的吆喝声。如今,当年的孩子们都已投身社会,有时回村子,还能碰到那人在卖粽子。不过他的变化,我们也都看在眼里——最早骑一辆二八自行车,后来换成“红公鸡”摩托车,再换弯梁110摩托车,直至换成面包车。听人们说,这个人靠卖粽子给两个儿子在县城买了楼房,娶了媳妇,还买了轿车。如今大儿子子承父业,在县城租了间门市,专门批发粽子。他家的粽子,在县城里也算叫得响的品牌了。

  我在县农业部门工作那会儿,下乡时去过卖粽子那人生活的村子,据介绍,他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粽子行业。不光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由于忙于做粽子买卖,聚众赌博、喝酒闹事的现象几乎没有,村子连续捧回精神文明建设奖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奖。

  前些日子,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们要下去采访一个“粽子专业村”,问我去不去。我正好也想到村子里走走,便应承下来。没等他们说出村名,我先提了一嘴,问是不是去那个村。朋友挺吃惊,说就是啊,还问我莫非也对这个村子很熟。我说很熟不敢说,不过好歹我曾经也在“三农”战线上奉献过自己的六七年青春啊!

  几年没来,村子变化挺大——村口标志建筑采用传统元素跟现代风格相结合,既体现着农耕文明的悠久,又标志着农村现代化的进步;街巷重新硬化了,较宽的主街道还铺了沥青,主街道两边的绿化也不错,所有街巷都安了太阳能路灯,路边放置了垃圾箱,一些显眼的地方还粉刷了文化墙,内容有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仁义礼智,还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文化广场上,有个独特的“粽子”建筑,算是村子特有的标志。

  找到村党支部书记,了解了一些最新情况——全村725户中,专门从事粽子行业的有200多户,光卖粽子人年均收入在2万元—3万元。近几年,“粽子专业村”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粽子所占市场份额也逐年增加,据说已经进了首都北京的市场。村党支部书记还介绍说,据县志记载他们村最早从事粽子行业应该在清朝,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有了规模。如今他们村成立了粽子专业合作社,不光把村里的贫困户都吸收进来了,其他一些专门从事粽子行业的农户也成了合作社成员,向着抱团式的方向发展。

  随后,我们走访了几户人家,这才了解到,像常去我们村卖粽子那人一样,村里通过卖粽子买楼买车的人家有好多户;而且粽子销路相当不错,有的人不光在镇上、县城里有门市,还在市里设了固定销售点。参观合作社时,正见有20多名妇女在包粽子,她们都是合作社里固定的从业人员,每人每天平均包六七百个粽子。随行中有人问,每天包这么多粽子,能卖得出去?村党支部书记笑笑说,不愁卖,批发的、零售的,还有些真空包装好发往外地的,有时候还缺货呢。粽子真正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返回的路上,我们聊的话题依旧是“粽子专业村”,也算是先口头交流整理收集的素材。虽然到时要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最终的主题却基本一致,小粽子做成了大产业,村民通过勤劳付出过上了幸福生活,用端午节里一句祝福的话说,粽子飘香,幸福吉祥。而在村子里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确信“粽子专业村”能发展得这么好,那绝对是有根源的,村民们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眼下的乡村振兴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资金不断投向农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足够让人有理由相信,“粽子专业村”的粽子一定会香飘更远,人们的日子也一定会更好。(董晓琼)

【打印】 [ 责任编辑: 豆晓军 ]
晋城市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和晋城新闻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视频)独家授权晋城新闻网发布,版权归晋城市融媒体中心所有,报纸和网站发布的独家新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以侵权追究责任!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晋城新闻网、《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晋城新闻网咨询电话:0356-2025100。

我要评论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Copyright 2006 - 2017 jcnews.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晋城市凤台西街338号晋城市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356-2025100 E-mail:thrbwlb@163.com

晋城市直新闻媒体有奖纠错   平台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晋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晋城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21 晋电子公告备2010018号 (署)网出证(晋)字第006号      晋ICP备 19008049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