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韵
小时候,我几乎没见过荷花。稍大点,随父母去闻喜县城,路过邱家庄村,村边有片荷塘,那是乡亲们为了卖藕而种植的荷。我见到了一朵朵盛开在圆圆荷叶间的花,亭亭玉立,随风摇曳,自带一种风韵,心里感叹这世上居然有如此迷人的花。
后来我搬来城西,离裕西公园近了,那里也有片荷塘。步行10分钟的路程,非常方便。天渐渐热起来,我去裕西公园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先是偶有零星的小荷叶浮在水面;过几天再来,圆圆的荷叶已经挤挤挨挨占据了水面,有时风一吹还能看到绿中带粉的荷花花苞。
夏日炎炎,大中午公园里鲜有人来。我沿着荷塘边走边看。高高的柳树梢上几只知了一声接一声急促地叫着。透过摇来摆去的柳枝条,看到隐隐约约的荷花更加妩媚动人。微风中淡淡的花香袭来,花不醉人人自醉。汗水湿透了衣服,我不管不顾,举起手机忘情地拍着。
一日倾盆大雨。我猜想经过大雨的洗涤,花和叶沾着晶莹的雨珠是不是更美了?雨住了,我急切地来到荷塘。雨后的荷花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美。我看着满园的荷花被风吹雨打得七零八落,个个耷拉着脑袋,心似乎也被那场暴雨打得稀碎。
我爱荷,也喜欢拍荷。我的手机拍过上千张荷花。每次拍后,从中选出满意的发到朋友圈,兴致来了也能写几句蹩脚的诗文,配上悦耳的音乐,制作成抖音或者快手作品。发出去后,魂不守舍,看看谁点赞谁评论了。我特别在乎朋友们的认可,那一刻虚荣心会顷刻膨胀,好像自己俨然是一位网红。拍了删,删了又拍。先是满意,后又否认。总希望能拍出荷的魂来,无奈结果总是令人失望。
去年夏季一午后,我极其烦躁,想出去散散心,不由自主又来到荷塘。坐在柳荫下的一块石头上,呆呆望着千万朵荷花。坐着坐着坐到了夕阳西下。望着荷花,我郁闷的心情竟慢慢释然,内心生出一丝清凉,平静得掀不起一丝波澜。
6年前,我给故乡一家文学平台投了一篇稿。文学梦其实已经离我很遥远了,它曾经是我的青春梦想,曾经为它痴过为它疯过,一转眼,20多年没摸过纸笔了。那阵子我们写作班几位同学老是转发那家平台上的文章,我按捺不住也投了一篇文稿。没想到,一位叫韵荷的编辑主动加了我的微信。简短的聊天中,得知她也是我们写作班的,比我低一届,还是我们夏县同乡,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她的距离。
我是通过韵荷的文字一步步认识她的。她的文笔很独特,犹如盛夏荷塘里那支略带清香的荷,隐于阔大的荷叶间,不施粉黛,端庄典雅。透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了她的烟火三餐、她的喜怒哀乐、她浓浓的亲情。她在亲情上着墨最多,她曾经无数次用文字为我们展现了她的父亲母亲。她的父亲用自己宽厚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父亲从小与她最亲,这么多年来一直懂她、理解她、体谅她。她与母亲以前好像是一对冤家,自成婚生子做了母亲后,她开始心疼母亲了,母女俩消除了隔阂,母亲老了老了反而离不开她了。
从文字中得知她自职中毕业后,干了无数种类的工作。她学过裁缝,当过民办教师,卖过服装,开过饭店,也被传销忽悠过,现在是两家报社的发行部主任和一家杂志社的文字编辑。无论工作如何变换,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这些生活经历丰富了她的阅历,增加了她的人生厚度,最终源源不断变成了她的创作素材。
受她的影响,我也不敢停下来,一篇一篇编织着自己的文学梦。每次读了她的美文,我就坐不住了,绞尽脑汁搜寻写作素材。这几年,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下,我也写了八九十篇小文。
也许是心有灵犀吧,我与韵荷私下里沟通得比较多,或文学或生活无所不谈,时间久了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尤其令我感动的是,那年我家里出了点事,她得知后慷慨解囊帮我渡过了那道难关。要知道我俩仅一面之交啊,一般人能做到吗?这么多年,在她坚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柔软的心,过尽千帆之后,归来还是纯真少年。
相识久了,我感觉韵荷就是一枝荷,不媚不俗、不娇不艳。她这份出尘的美,究竟需要怎样的一番磨砺,穿过多少世俗,抵御多少诱惑,才可以让自己身心通透,修得一颗波澜不惊之心!
谷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