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主管 晋城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
首页 >> 娱乐

上党二黄:古老剧种重焕生机

2023年06月03日 16:28:00 来源:太行日报

鸣凤剧团正在上演经典剧目《打金枝》

演员在舞台候场

  □本报记者 杜艾戎

  5月20日下午,城区开发区街道办事处郝匠社区,一个临时搭起的舞台上,鸣凤剧团正在上演经典剧目《打金枝》,台上演员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尽显功力;台下戏迷如痴如醉,不时传来阵阵喝彩……是什么,让一个濒危的剧团迸发活力?让一个古老的剧种重焕生机?

一群人,大家共同努力

  “我自小喜欢唱戏,一辈子与戏结缘,只要群众喜欢,我愿意永远唱下去!”杨海兰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上党二黄的传承人,2022年6月被返聘为鸣凤剧团团长后,带领团里60多名演员抓紧恢复剧目、排练演出,自年初至4月底,已累计在全市各乡镇(社区)上演《二进宫》、《秦香莲》、《法门寺》等经典剧目200多场。

  上党二黄是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拥有“昆梆罗卷黄”五种音腔,集“唱念做打步”于一体,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5年,晋城县改市后,上党二黄剧团归属城区,改名鸣凤剧团,有编制、吃“商品粮”。2011年,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鸣凤剧团像许多基层剧团一样,需要走向市场“讨”饭吃,后因多种原因,剧团濒临倒闭,演员们有的转行、有的跳槽至其他剧团。

  “戏曲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有效方式,更是百余年来与当地群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精神文化食粮。”城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为了振兴传统剧目,2022年,区政府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为鸣凤剧团注入了60万元启动资金,既为拯救这一濒临倒闭的院团,更为传承创新这一独具特色的剧种。

  在舞台后场记者看到,演员们正在扮相,《打金枝》剧目主角“郭暧”已穿戴完毕,正在调试胸麦。“无线胸麦是新行头,能快速找到自己发声的位置。”“郭暧”边整理头盔边说。

  据了解,郭暧的扮演者李岩今天是应郝匠社区邀请友情出演。今年35岁的李岩14岁进艺校学戏,练有“童子功”,2000年招入到城区鸣凤剧团,主要担演小生、须生等一些俊相角色。2016年剧团的市场空间不断压减,因无戏可演跳槽到长治剧团。

  “我们这些戏曲人,都是因为喜欢、因为热爱才坚守舞台的,只要大幕拉开,锣鼓敲响,那真是戏比天大!”李岩颇有感触。他说,鸣凤剧团是他学习成长的第一站,很多年前,迫于生计离开剧团时,内心非常疼痛,今天,看到鸣凤剧团重振旗鼓再出发,感到非常欣慰,特来友情助演。

  “小锣一响,黄金万两!”一旁,鸣凤剧团第一副团长王树霞打趣地说。在王树霞看来,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唱戏就是演员登上舞台,通过扮相、说唱、表演、字幕等方式给群众讲故事、传递正能量,它源于生活、忠于生活,重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

  “鸣凤剧团一班人马重新聚到一起,就是要从头再来,只要大家齐努力,上党二黄肯定行!“杨海兰满怀信心。她说,上党二黄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鸣凤剧团将通过演出和观众建立紧密联系,创造更多市场需求。

文化瑰宝,在受众土壤中生长

  “戏曲是方言的延伸,是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包罗当地的风土人情,折射人们的生活状态。比如铿锵奔放的河南豫剧,高亢遏云的西北秦腔,清丽婉约的浙江越剧,高亢激越的上党梆子……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蕴含众多文化密码。”前不久,“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上,主持人白燕升这样说。

  那么,绵延200多年的上党二黄,究竟有何文化特质?

  “传说清同治、光绪年间,上党梆子剧团逃荒在外时,把梆子戏带出去,把二黄戏换回来了!”鸣凤剧团老生演员樊小胖出生于梨园世家,今年整60岁,一辈子以唱戏为生。

  樊小胖说,1958年晋城修缮青莲寺时,发现青莲寺佛殿两壁上写有清嘉庆四年、十五年、二十四年及道光十一年,先后四个戏班共演出六十八出戏的剧名,每个班都有皮黄剧目,如《沙陀国》、《二进宫》、《蔡府》等。1979年,晋城县成立了“上党二黄剧团”,上党二黄开始从上党梆子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戏曲剧种。

  有学者认为,上党地区古来就是一个神庙很多,神祀活动极为频繁的地区。长期的神祀活动中,人们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创造了上党戏曲这一文化。再则,上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许多战争,每次战争的发生,或擂鼓助阵,或鸣金收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上党地区民间音乐的形成与丰富。后来,上党二黄吸收了南北二路的戏曲声腔元素,并由当地民间艺人对之进行了“音随地改”和“方音融腔”的变化之后,才在清乾隆初年最终形成了既有北方梆子高亢激越的“北音”之骨,又有南方音乐婉转悠扬的“南音”之皮肉。

  “上百出二黄剧目中,有近30出朝代大戏,主题是家国叙事,都在宣扬抑恶扬善的正义之举,非常符合上党人‘其俗悲歌慷慨面省气节’(《泽州府志·风俗》)的人文精神。”鸣凤剧团青年演员李兵东对上党二黄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团里,李兵乐除演出外,主要负责“戏剧进校园”工作,厚植戏曲文化土壤,今年,鸣凤剧团已走进凤阳小学、古矿小学、颐翠中小学等学校宣传表演上党二黄近20场。

传承创新,需要全民接力

  “学唱戏是个苦活儿,需要从小开始训练形体、练习发声,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喜欢很难坚持下来。”杨海兰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一招半式带出万马千军才行。

  自2022年6月重新组建以来,鸣凤剧团全班人马加班加点排练剧目,“服化道”也在城区政府资金帮扶下全部进行了更新,现已重排演了十几部剧目,非常受戏迷观众欢迎。

  2023年1月27日至2月2日,鸣凤剧团在南大街首次举办了“二黄破晓·鸣凤报春”文化惠民戏曲展演,《秦香莲》、《雁门关》、《金水桥》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戏迷朋友大呼过瘾。

  “谁说年轻人不爱看戏?那要看有没有氛围,有没有接触的机会?”刚刚30出头的刘小敏是我市某酒店的服务员,也是上党戏迷协会的资深会员。在刘小敏看来,戏曲犹如一个包浆的“老物件”,历久弥新、意味深长。

  “传统戏曲要好看,才能有更多观众;有了更多观众,才会需要更多优秀的演员;市场需求有了,演员的生活和待遇自然也就有保障了。”戏曲如何传承创新,杨海兰有自己的逻辑。她说,2023年,鸣凤剧团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帮扶下,争取到了69万元的国家非遗经费,等10月份装箱停演后,他们会集中精力排演新剧目《佘杨缘》,让上党二黄这个剧种剧目常创常新,更为群众喜爱和接受。

  “眼下,我们的台口排得满满当当。”樊小胖说,有戏可演比什么都强,再也不用上访、告状、讨要工资了。

  但是,与国内很多地方戏曲一样,发展过程中,上党二黄也存在传承难题。比如,鸣凤剧团60多名演员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后继乏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境。

  对此,城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尊重戏曲艺术规律,根据剧团的发展情况不断为其助力,鼓励鸣凤剧团在加强戏曲人才培养的同时,还会开通引进优秀戏曲专业人才通道,让戏曲后继有人,形成梯级队伍。

  目前,上党二黄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送戏下乡”和“戏剧进校园”两大项目。“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还列入了13710督办项目,除传统经典剧目外,复排的体现晋城文化、廉洁文化的剧目《七品清廉》、《廉吏于成龙》也非常受欢迎。“戏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将在此基础上建立“非遗”育苗基地,平时教孩子们唱戏、排剧目,年终时组织汇报演出。

  为促进剧团出人出戏,壮大演出队伍,推动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城区政府以创新社区文化发展新模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社区“五个一”文化载体的建立,在全区84个社区逐步开展“一个共建共享的社区品牌、一方文化传承的共享空间、一处阅读互融的分享平台、一处文艺培训的交流基地、一支特色鲜明的文化队伍”等活动。

  “只有喜爱,才会广为接受,才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王树霞说,传统戏曲还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走向线上走向民间。而且,线上表演可以无间隔地了解观众的反馈,及时吸纳新鲜元素,使传统融入现代。

【打印】 [ 责任编辑: 闫卢静 ]
晋城市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和晋城新闻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视频)独家授权晋城新闻网发布,版权归晋城市融媒体中心所有,报纸和网站发布的独家新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以侵权追究责任!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晋城新闻网、《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晋城新闻网咨询电话:0356-2025100。

我要评论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Copyright 2006 - 2017 jcnews.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晋城市凤台西街338号晋城市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356-2025100 E-mail:thrbwlb@163.com

晋城市直新闻媒体有奖纠错   平台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晋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晋城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21 晋电子公告备2010018号 (署)网出证(晋)字第006号      晋ICP备 19008049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