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主管 晋城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
首页 >> 晋城新闻

【我们的节日】新春佳节话百姓年俗

2021年02月18日 18:37:00 来源:太行日报

  ◇申小锋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如果说腊月初八只是静场的一声锣响,那么,在经过半个月的焦急等待之后,年的序幕在腊月二十三正式拉开。关于年俗,晋城的童谣这样唱“二十三,称饧板;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蒸馍馍;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熬一宿。”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年俗正在消逝,从头捋一捋这些年俗,再回忆一下儿时等待和盼望的快乐,也不失为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吧。

二十三,称饧板——祭灶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庭汇报民间工作,参加“三级干部大会”,腊月三十晚上,根据玉帝的旨意返回人间惩恶扬善。因此,百姓在这一天都会请灶王爷吃一顿饧板糖,请他回去多说好话,给民间带来更多的吉祥。这一传说在北方广泛流传,民间还有这样的儿歌: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这一习俗的本质则是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祭灶。中国民间的灶王爷最早的原型是炎帝。《淮南子·泛论训》:“炎帝作火,死而为灶。”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祭祀灶神。后来,传统文化又与道教中的一些祭祀活动杂糅,灶王爷则被演化为张吉祥等地方异士,随着宋代以来封建专制的加强,灶王爷还被赋予了监督民间道德风化的任务。

  祭祀灶王爷用的饧板,其实就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麦芽糖,这种糖由来已久,在晋代《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到了明清时代,这种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灶时,拉拢灶王爷的武器。在蜂蜜、蔗糖还非常稀缺的年代,麦芽糖就是无数小孩梦寐以求的美食。成坨的麦芽糖又干又硬,加热后则变软,但这样的糖吃起来粘牙,口感不佳。于是人们把它加热后拉制成条,切成段状形似薄板,称之为“饧板”。由于在拉的过程中混入很多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如今街头几乎找不到卖饧板的商铺了,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里现成的“芝麻糖”。年轻人甚至买阿尔卑斯、大白兔奶糖祭灶,以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从饧板、芝麻糖、奶糖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也深深地体会到,生活越来越富足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二十四,写大字——写春联

  晋城民俗中最具文化特色的就是写春联。春联俗称“对联”“对子”,起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条状桃木板,又叫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初一,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开始在桃符上提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过去识字的人不多,每到年前,村子里字写得好的人家里就摆满了街坊邻里送来的红纸条,一写就是一两天。如今家家户户有学生,超市也有精美的印刷品,写一副或买一副春联已经非常容易了。

  写好的春联要在年三十贴好,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从平仄上区分,上联末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末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平声。古代书写习惯是从右到左,主要是符合读书时卷轴卷起来的方向。后来即便发展到了册页式装订,人们还沿袭了这一习惯,甚至发展出右为尊的礼仪。但现在书写已经改革,我们都是从左到右书写。现在贴春联基本根据横批的书写顺序来安排,如果是传统的写法,上联则贴在右边,如果是现代的写法,上联贴在左边更符合阅读顺序。

二十五,扫尘土——除晦气

  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有的地方叫:二十四,扫房子,晋城则是二十五,扫尘土。

  扫尘又称除尘、掸尘等,起源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平时人们忙碌,没时间清扫房子,年前清洁一下居室,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习俗中扫房子还必须定在立春之前,人们总会提前选一个晴朗的日子,开始打扫。过去扫房子是体力活,要把家里的摆设、被褥和零碎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里里外外彻底打扫,还要擦窗户、家具,使整个房间焕然一新。最后再把搬出的东西打扫干净搬回屋里。如今不少家户住进了单元楼,家具不需挪动;洗涤有全自动洗衣机,省时省力;有专业的家政公司提供清扫服务,方便快捷。还有的家户已经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室内有新风系统,基本杜绝了尘土,地上有智能化的扫地、拖地机器人每天定时打扫,早已把人们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十六,割猪肉——备吃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开始浓了起来。什么是年味?通俗点说,年味就是肉味。民间谚语称:“二十六,割猪肉”,家家户户都要购买过年的猪肉。

  几千年间百姓的生活水平始终在温饱二字间徘徊,吃肉对平民来说几乎是一个奢望。孟子曾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肉食在古代社会难以获得,到70岁能吃上肉,这样的社会就已经是令人向往的了。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因为祭祀没有分到祭肉而伤心,于是率领众弟子辞官别鲁。因为没有分到祭肉就离开祖国,这绝不是孔子嘴馋,而是让孔子觉得这个国家不认可他了。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散养户比较多。那时候的猪还是传统的黑猪,膘肥体壮,一身的板油。买回的猪肉要量才适用,板油炼成猪油,加盐凝固在罐子里,可以吃几个月。油渣子配白菜调馅做蒸饺,油香四溢。五花肉配茴子白或胡萝卜剁馅,鲜香动人。瘦肉则切片、切丝,做臊子或炒烩菜。

  如今生猪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瘦肉型猪也基本没有板油。从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到2017年人均吃猪肉39.5公斤,近两年受非洲猪瘟影响,人均猪肉消费量有所下降,但2020年依然保持在30公斤左右。以前吃个肉片就很幸福,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要做红烧肉甚至更繁琐的粉蒸肉、酥肉、梅菜扣肉来大快朵颐。

二十七,去赶集——采办年货

  到了腊月二十七,仿佛已经听见春节的脚步,人们都得赶紧去赶集、置办年货了。

  赶集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至神农“日中为市、首倡贸易”,人们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的所有东西,于是便需要相互交换,集市便产生了。

  热热闹闹地赶集也是年的一部分,与平时购买日用品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采办年货。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非常热闹,有糖果、烟酒、水果、年画、鞭炮,还有小孩子最喜欢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村都有了超市,而且淘宝网上应有尽有,一键付款,连门都不用出,就能搞定所有年货。可是这么不声不响,总觉得没有年的气氛,过年就是要图个热闹,人挤人、包摞包才好。

  但时光总归是要往前发展的,从“春耕、夏种、秋收、冬享”的规律发展到只有七天的假日,很多原本的内容会被删减。那就到超市去热热闹闹地采办一回吧,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丰富的商品和大人小孩的笑脸,这才是生活。

二十八,蒸馍馍——蒸祭品

  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蒸面了。古代还没有发展出优质的酵母粉,蒸面要靠自然发酵。早在腊月二十左右,人们就要把面粉调成糊状盛在缸里,静待空气中游离的酵母菌进入其中开始发酵。经过几天的发酵,面团开始变得松软膨胀,到二十八这天就要把它们蒸熟。

  蒸面主要是蒸祭品和送亲戚的年礼。在中国传统祭祀中,祭祀是使用动物的,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少牢则是羊豕,一般人家买不起整头的动物,就买个头尾来代替,小户人家连头尾也买不起,就用面蒸个样子作为祭品。最常见的是枣山,用面坯塑成山的模样,上面嵌上红枣,摆到供桌上巍峨壮观。当然也少不了代替少牢的羊、猪和鸡。早的时候物资缺乏,送亲戚的年礼要靠自家加工,往往是面蒸的牛圪转、点心,再加上几瓶水果罐头。

  过去在农村,蒸面是妇女的必修课。因为蒸面是纯手工,面多少、水多少、温度高低,全凭经验。面起好了,要搋面,加碱中和酸味,蒸之前还要放一个“试笼蛋”,蒸出来看看效果,试笼蛋只能蒸面的人吃,主要是为了亲身体验蒸出来的效果,好做改进。馒头上笼后要大火一次蒸熟,中间不能掀开笼盖,否则馒头发不起来,会塌掉。小时候缺少玩具和零食,母亲还会专门为孩子们蒸各式各样的花馒头,比如青蛙、刺猬、小老虎、小老鼠、小蛇等造型,嵌上黑豆做的眼睛,栩栩如生。

  如今,提纯的酵母粉、泡打粉已经完美地解决了蒸面的问题,专业的蒸面作坊会根据客户的需要,给你蒸出六斤重、八斤重的枣山。

二十九,去打酒——酒礼

  在过去的几天中,吃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该打酒了。酒是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正所谓“无酒不成礼”,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过年饮酒的风俗由此开始。到了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气。

  在古代饮酒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在汉代,过年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北宋时过年除了除夕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清代以来,酒成了促进交流、传递感情的载体,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提着好酒拜年的风俗也沿袭至今。

  以前喝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古老的酒文化就是要把好东西献给客人,显示出主人的好客。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喝酒已经非常容易,而现在的酒度数很高,如果不加节制,肯定会危害健康。

大年三十熬一宿——守岁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俗称大年三十儿,是农历腊月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年三十通常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一大早起来要把室内庭院的卫生认真打扫一遍,小孩子最喜欢的是把四处收集来的年柴搭成年火,年火的点火口要按照干支的演变每年变方向,谁家的年火烧得持久、烧得旺,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就连大人都会认真地来搭年火。搭年火的同时要贴春联,二十四写好的春联这一天要全部贴起来,各个房间的春联含义都有针对性,面缸上贴“精面满缸”,楼梯上贴“步步高升”,猪圈贴“六畜兴旺”,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忙完室外的一切,就要准备年夜饭了。北方一般是饺子,端出剁好的饺子馅,全家人一起动手包饺子。吃年夜饭和守岁是连在一起的。守岁俗名“熬年”,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岁是年俗的高潮,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油灯通宵守夜,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古代没有电,更没有覆盖全国的有线电视网络,所谓的守岁,除了有钱的大户人家能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宴乐以待,一般的人家基本上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中企盼。春节联欢晚会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只要有一台电视机,就可以同步收看联欢晚会,这大大改变了春节习俗的文化氛围。只要家人喜欢,只要大家在一起,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是任何节日都难以比拟的。

太行日报微信 晋城新闻网app
【打印】 [ 责任编辑: 李秀萍 ]
太行日报社版权与免责声明

《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和晋城新闻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视频)独家授权晋城新闻网发布,版权归太行日报社所有,报纸和网站发布的独家新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以侵权追究责任!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晋城新闻网、《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晋城新闻网咨询电话:0356-2213867。

我要评论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Copyright 2006 - 2017 jcnews.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晋城市凤台西街338号晋城市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356-2025100 E-mail:thrbwlb@163.com

晋城市直新闻媒体有奖纠错   平台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晋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晋城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21 晋电子公告备2010018号 (署)网出证(晋)字第006号      晋ICP备 19008049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