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身到,更要心到——“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系列评论之二
身到,更要心到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系列评论之二
□本报特约评论员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领袖嘱托,把调查研究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做到身到,更要心到,切实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
到群众中、到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的提出和实施,到重大工程牵引乡村振兴;从聚焦六大战略定位持续发力,到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积极探索;从8种模式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到10种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每一项工作的前瞻谋划和有力推动,无不源自于各级干部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但不可否认,有的同志搞调查研究就像井里的葫芦,从上面看下去了,其实还浮在表面,“心”没有下去:他们或“坐在车里问民情、隔着车窗看基层”;或满足于走“经典路线”“景点路线”;或对基层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走心、不上心……对调查研究中的这些身到心不到问题,我们要高度警惕,坚决杜绝。要借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的东风,下更大功夫,真正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做到“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
心到,向群众求教的虚心要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法就在群众中”“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要主动放下架子,拜人民为师,向能者请教;要主动俯下身子,甘当小学生,向智者取经,以虚心求教之心去拜师学艺。在群众面前,如果背手叉腰、趾高气昂,抑或夸夸其谈、指指点点,那么群众是不会买账的。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同“群众”这位老师,充分尊重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群众才愿意帮我们答疑解惑,出谋划策。
心到,为群众服务的真心要到。为群众服务是干部的天职,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为群众服务的过程,就是为群众解难题的过程。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要经常下去串串门、碰碰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端端“农家碗”,睡睡“农家炕”,面对面与群众交朋友,心贴心与群众拉家常;要立足岗位职责,提升服务本领,创新服务方法,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唯有如此,群众才会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才能把准民情民意的“脉搏”。
心到,接受群众监督的诚心要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工作成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政策落实得怎么样,群众感受最真切。有少数党员干部只想听群众的表扬,不愿意接受群众的监督,更听不进批评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如果群众愿意积极批评和监督,而领导干部态度冷漠、不予回应,那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既要听得进去,也要改得过来,既不自高自傲,也不讳疾忌医,要拿出广开言路、闻过则喜的态度,在群众的监督中不断改进作风、完善工作。
将心比心赢真心,以心换心得民心。全市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用心下到基层,把心贴近群众,真情实感听民意、解民忧,真抓实干办实事、解难事,一件一件、一步一步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情解决好,努力在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实践中做出更大成绩、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