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亮
近年来,泽州县巴公镇靳庄村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盘活“三块地”,让“沉睡”的旧资源重新焕发生机,蹚出了一条村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盘活闲置宅基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针对村内存在大量凋敝宅基地的现状,靳庄村坚持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发展模式,采取“干部带头在前、工作专班齐推并进”的工作方式,对凋敝宅基地进行拆除腾退。
随后,村“两委”按照“拆建结合”的原则,把腾退120亩土地用于复垦、安置、公共服务建设,其中80亩复垦为耕地。这些复垦的耕地再次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耕种,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其余的土地用于安置小区、便民中心、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用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
如今,高标准农田栽种上了粮食作物,道路宽阔平坦、纵横交错,居民楼拔地而起、气派非凡……靳庄村昔日凋敝闲置宅基地上的“脏乱差”也已经成为过去式。
■盘活建设用地,做大集体经济“家业”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靳庄村坚持将“宅基地改革”的成果与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村“两委”通过盘活640亩建设用地,推动低效用地转型利用,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腾出了空间。在此基础上,以产村联动、村企互动、种养结合为核心,通过收取土地使用费、提供就业岗位、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成功探索出一条产村融合、共建共享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联农带农”的目标,确保了全村劳动力的全面就业,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目前,全村累计盘活利用建设用地390亩,每年增收110余万元。
■盘活农村承包地,撑起村民增收“钱包”
过去靳庄村的耕地分散严重,村民积极性很低,对此,村“两委”投资180万元实施了“小块地”整理工程,通过化散为整、成方连片,建成了1500亩高标准农田,并集中流转给合作社统一耕种,实现了增地、增产、增效、增收的目标,“耕地变成农场,农民变成工人”的愿景最终得以成真。
通过集体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并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公司等签订种植协议、供销协议,靳庄村构建了“种植—收购—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
目前,村里的小地变成了大地,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农作物单产提升了30%以上。
《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和晋城新闻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视频)独家授权晋城新闻网发布,版权归晋城市融媒体中心所有,报纸和网站发布的独家新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以侵权追究责任!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晋城新闻网、《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晋城新闻网咨询电话:0356-2025100。
Copyright 2006 - 2017 jcnews.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晋城市凤台西街338号晋城市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356-2025100 E-mail:thrbwlb@163.com
晋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晋城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230004 晋电子公告备2010018号
(署)网出证(晋)字第006号
晋ICP备 19008049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202000012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