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客户端
晋城新闻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太行日报官方微信
|
首页 >> 文化 >> 文章详情
晋城这9件“传家宝”,你知道几个?回答我!
2025年04月01日 10:43:21 来源: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从“养在深闺”到 “网红爆款”
从濒临失传到 年入千万
从博物馆陈列到生活化表达
非遗不再是你记忆里的博物馆标本
晋城非遗技艺
如何颠覆你的传统印象
跟随小编 来一探究竟吧~

1

土与火的涅槃诗:
珐华·黑陶

一、珐华:千年窑火重燃的釉色史诗

2024年,晋城的珐华釉瓷器惊艳亮相“巴黎名媛舞会”,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国名片,属于国家级非遗,不仅被大英博物馆在内的多家世界级博物馆收藏,更是被赠送给各国政要的“国礼”。

珐华与“ 唐三彩 ”齐名,色彩艳丽,线条生动,其烧制始于元,盛于明,在清代雍正之后逐渐断烧。在 阳城乔氏父女 以及 张勇勇 等人的努力下,时隔三百多年后,于 2017年5月 恢复烧制。

曾因断烧三百年沉寂于历史长河的珐华,当下在匠人的指尖和时代的风口上狂飙。从结合《黑神话:悟空》等热门IP开发铁佛寺主题作品,推出珐华夜灯茶具耳饰等轻奢文创,到登上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吸引海外华媒惊呼赞扬。珐华用一场“窑火重生”的逆袭证明:传统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自带流量的顶流IP

二、高平黑陶:窑火淬炼的“黑珍珠”

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高平黑陶,于2009年入选第二批山西省级非遗,被央视《探索发现》节目组专程打call,其制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堪称当之无愧的“非遗顶流”。

高平黑陶以“黑如墨、润如脂”惊艳千年。选用高平储量丰富的红土胶泥,经选料、澄陈、揉练、成型等8道工序。窑温精准控制在900℃时,草木灰与陶土交融,淬炼出乌金般的玄黑色,触手生温,叩之如磬。

如今,高平黑陶打破“无彩”传统,创新彩绘技艺,化身茶具摆件等文创,既复刻战国纹样,又融入现代美学,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来晋城旅游,带一件黑陶器具作为伴手礼,再编辑配图文案发送朋友圈……该有多少人心向往之,谁懂啊家人们!

2

传统工艺的双生火焰:
潞绸·打铁花

一、潞绸:丝路之上的“软黄金”

同珐华一同在巴黎舞会亮相的,还有晋城的潞绸。潞绸与杭缎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其工艺最早可追溯至隋朝。2014年,潞绸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煮茧缫丝到提花织造,需经30天精工细作,一匹潞绸可织出72种暗纹,连慈禧都赞其“赛过江南”。

2024年,高平潞绸上演“硬核跨界”——非遗技艺与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梦幻联动!在“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上海专场活动上,潞绸以“柔似云锦”的东方美征服复旦教授,最终以“复旦蓝”为底、潞绸为封,打造出“能触摸的千年锦绣”录取通知书。刚高考完就“傍”上985,是谁羡慕了我不说......

二、打铁花:夜空绽放的“铁树银花”

打铁花也能“打”出世界纪录?以司徒小镇大阳古镇为代表的晋城热门旅游景点,将打铁花作为核心卖点和表演重心,吸引各地游客纷纷打卡,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司徒小镇还以精心创排的“千年铁魂”打铁花表演拿下了吉尼斯“最大规模打铁花”世界纪录

打铁花最早源自春秋战国,是一项传承千年的民间绝技,匠人们将1600℃铁水泼向夜空,柳木棒猛击瞬间迸裂为火树银花,寓意驱邪纳福、越打越发。这项非遗技艺融合道教祭祀与冶铁文化。
现代的铁花匠人们,借助科技搭配音乐灯光演绎“龙穿花”,让铁水与烟花共舞,成为震撼的国潮盛宴,由晋城扩展到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各地旅游景点。

3

刚柔并济的指尖传奇:
大阳钢针·晋城剪纸·高平绣活

一、大阳钢针:千年针都的“淬火新生”

大阳钢针制作技艺始于 明代 ,鼎盛时年产钢针超 10亿 枚,占据全国 七成 市场,因此大阳古镇也被誉为 九州针都 大阳钢针 原料采用太行山优质铁矿,经选料、冷拔、穿孔、淬火等 72道 工序,成品“坚如铁、细如发”。明清时期以“ 枚枚钢针穿铜钱 ”的严苛质检闻名,沿丝绸之路远销欧亚,成为 晋商精神 的微观见证。

在大阳古镇,非遗传承人裴向南72道古法工序让铁杵化身绣花针,游客能抡锤体验1毫米针面凿0.5毫米针孔的硬核工艺!钢针书签刻着《卖针歌》、战国纹样胸针变身国潮配饰,“针都文化节”让铁花与钢针火星共舞、激活针都千年记忆。这座活着的钢针迪士尼,正用文创盲盒和AR技术,让缝补过丝绸之路的老手艺焕发新生。

二、晋城剪纸:指尖上的东方魔法

晋城剪纸,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剪出了太行山的烟火气与想象力。它以泽州、高平、陵川、大阳四大流派为脉络,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主要内容以民俗信仰及生活场景为主。

如今的晋城剪纸,早已跳出窗棂,化身文旅体验与国潮符号:在司徒小镇巨型剪纸灯组点亮夜空;在皇城相府,游客可体验“围炉剪窗花”;而高平非遗市集上,剪纸香囊、虎头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高定版生活美学”。这项指尖上的东方魔法,正以镂空的红纸为笔,续写着“一剪生万象”的千年传奇。

三、高平绣活:经纬交织的“民俗密码”

高平绣活,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是山西省刺绣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项目。作品《事事如意》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部分绣品出口欧洲,成为丝路文化交流的载体。

高平绣活起源于明代中期,其发展与婚嫁、满月等民俗活动紧密相关。高平绣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所绣图案不仅美观大方,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晋东南农耕文化的缩影。

如今的高平绣活,早已突破布帛经纬,化身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双面绣”:一方面,非遗传承人赵翠林牵头设立凤林刺绣厂,培育出三百多名“绣娘”,带动当地增收创收;另一方面,与《黑神话:悟空》等IP合作开发联名文创,探索非遗数字化表达。这项“穿针引线的千年史诗”,正以党建引领为针、文旅融合为线,织就锦绣山河入画来的时代华章!

4

舌尖上的非遗魔法:
面塑x伏姜

一、面塑:指尖揉出的“可食博物馆”

面塑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大阳面塑山西省省级非物质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的传统美术项目之一。晋城面塑多次亮相中国非遗博览会山西省文博会,并在海外(法国、日本等国家)文化交流中展示,收获广泛好评!
面塑最初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承载着驱邪纳福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到如今,面塑更多用于节日供奉及婚俗庆礼,作为美好祈愿的象征。

在晋城,面塑这门“面团魔法”已跳出灶台,正以活色生香的姿态破圈生长,在“非遗+旅游”的浪潮中化身文创爆款体验工坊。2024《晋城手造·寻礼记》系列节目通过短视频推广面塑文化,用面团讲述千年不老的东方童话!

二、伏姜:太行山间流淌的千年琥珀

晋城伏姜是太行山东南部独特的传统养生食品,以生姜黑糖为核心原料,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于2017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伏姜的魂灵深藏在三伏晒足四十日,九搅方得一味真的匠心里。太行山特有的怀姜需经“三洗三晾”的淬炼——先用碎瓷片刮去姜皮不伤肌理,再用碓臼捣出黄金姜汁,与黑糖配比融合,再于太阳下晾晒后方能食用,有保健暖胃的奇效。

如今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在段庄村的农家小院,传承人陈金义架起测温仪监控晒场,抖音直播间里伏姜引发抢购潮,电商平台销量逐年增长,甚至让澳洲食客迷上太行山的辛辣。古老的祛寒秘方正变身国潮养生新宠,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瓦缸里的阳光继续温暖着世界的胃。
铁水星雨点燃银河梦境
潞绸丝巾成为巴黎秀场的“东方高定
老祖宗的手艺,早已不是“回忆杀
而是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潮流单品”!

这个春天,约吗?
司徒小镇接一场铁花雨
大阳古镇挑战“针尖雕孔
高平黑陶馆泥巴开盲盒
毕竟
谁能拒绝打开一个
穿越千年的“非遗盲盒”呢?

来源/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成佩佩 责编/裴楠

审核/李骏


[ 责任编辑:晋新 ]
晋城市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和晋城新闻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视频)独家授权晋城新闻网发布,版权归晋城市融媒体中心所有,报纸和网站发布的独家新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以侵权追究责任!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晋城新闻网、《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晋城新闻网咨询电话:0356-2025100。

焦点新闻
与时俱进的指尖艺术——晋城面塑艺人焦世杰的守艺之路
在晋城拥抱每一种生活丨如此康养,我在这儿玩嗨了
运动与健康同行 欢乐伴阳光齐飞——晋城市创新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掠影
直击山西中考 | 九载寒窗磨利剑,六月沙场试锋芒
点击排行
1
中欧“大个子” 携手下一个50年
2
10余年前便以桥为喻,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3
让中国新发展成为各国的新机遇
4
习主席的三点主张,讲清楚了中欧这对“大个子”如何相处
5
习近平以“大个子”妙喻阐释中欧关系发展之道

Copyright 2006 - 2017 jcnews.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晋城市凤台西街338号晋城市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356-2025100 E-mail:thrbwlb@163.com

晋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晋城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230004 晋电子公告备2010018号 (署)网出证(晋)字第006号      晋ICP备 19008049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202000012号

刷新